焦虑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,它和我们潜意识中的原型有关。
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过焦虑的经验,那大家知道吗,我们从哪个时候开始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了呢?
从哪个时候开始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了呢?
我们说,焦虑是个体化过程中的一部分,我们“生而有之”。成为我们自己,即必经焦虑之痛。弗洛伊德在对潜意识的研究中,指出焦虑的原型就是我们的出生,即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,我们的焦虑就产生了。而另一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——哈兰克,则提出了“出生创伤”的概念。出生创伤所探讨的其实就是出生的过程。哈兰克认为,出生过程是我们最开始的创伤,是原初的创伤,而我们原初的焦虑跟我们的出生密切关联。
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最开始的焦虑:首先,当一个新生儿出生的时候,新生儿的家长就会感觉到焦虑;其次,新生儿也会焦虑。他的焦虑来自于哪里呢?来自于他的经验,来自于环境的骤然改变:他从一个非常熟悉的环境突然进入了一个非常不熟悉的环境之中:熟悉的温度没有了,某种熟悉的声音可能也没有了。因此,我们说,最开始,从出生的那个时候起,我们的情绪基调就已经在了,焦虑就已经是我们的情绪基调了。
虽然焦虑是我们出生时的情绪基调,但我们仍然可以发展出及形成许多积极的情绪。那么,后天积极的情绪是怎么来的呢?
这些积极的情绪主要是在出生之后,在我们(婴儿)与照料者的积极互动当中产生的:随着成功互动的增加,慢慢地就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情绪,然后,积极的情绪就被激活出来了。
所以我们说,焦虑是伴随着出生的情绪,它是我们个体化过程中的一部分,积极情绪于后天激活与形成,也伴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。荣格非常强调个体化,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性化。个体化是个体发展自己独特个性的过程。 我们所说的独特个性,简单地讲,就是当人们面对同样的事情、同样的未知与不确定事件的时候,可能A君和B君的认知是不一样的,感受是不一样的,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效果也是不一样的。这种不同就是人的独特性。当个体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事件/情况的时候,由于个体不了解、不认识所面对的事物或事件,而这些事物或事件中又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,个体就会经历焦虑。但是,焦虑也可以帮助个体去突破。个体经由这一焦虑的推动,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,更多的精力去投入问题的解决,去化解那些未知和不确定。此时,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就增加了。
举个例子,比如说: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,我会遇到什么样的人,这样一种不确定的生活遭遇。在这里,新同学都是我不认识的,而且我年龄也比较大了,我不太确定,如果我跟90后的同学在一起,唉,他们会怎么看待我在这个年龄上还跑来读书呢?我也不太确定。那么,在面对这些未知和不确定的时候,我就会经历焦虑。
但生活是向前的,我顶着这些焦虑,我也要开始做这一些事情。我来到这里,找到住的地方,认识同住的朋友,然后渐渐地和他建立关系;接着,我认识新的同学,再跟大家渐渐地建立关系。当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,我对我自己就有了新的理解。我会发现,其实这些事情自己是可以做到的,自己是可以去面对这些事情并且处理得很好的。这就是当个体在成长的过程当中,当个体面对了焦虑的时候,他就会发展出自己独特个性。这时,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一个人离开家,到一个新的地方去,那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。
从前面所讲的可以看到,焦虑是有能量的。但焦虑长期积存会产生压力,带来负面影响。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转化焦虑。这个方法就是认识和接受自己的阴影。个体可以更全面的理解自己,减少由阴影投射引起的焦虑,并可能释放更多的创造力和自发性。当我们要面对焦虑的时候,一定会涉及到一个主题,即要面对自己的阴影。提到阴影,就要提到人格面具。看,我希望我有一个人格面具!那我的人格面具是什么呢?我是一个受大家喜欢的、能把知识,把课程内容讲清楚的讲师。
那在这个人格面具下面的阴影是什么呢?
这个阴影就是:我是一个讲不清楚课的、糟糕的、无聊的,不被大家喜欢的讲师。因此,我才会在自己要讲一个新的课程时,在备课时感到焦虑。我焦虑是因为我不想成为那个阴影。
那要是我不去面对我的这个阴影,我会把我的阴影搁在哪里呢?
我会把我的阴影投射出去,投射到其他的讲师身上去。比如我去听课,遇上了一个老师,觉得他的课讲得有点无聊。如果我没有意识到这是我的阴影,我就会去评价他,说这个老师怎么讲课的呀,讲得这么没劲,好没意思,都不想听他的课了,赶紧结束吧。你看,我会去批评他,把我的阴影投射在他的身上。当我这么做的时候,结果就是我什么都没有听进去,因为我只顾着评论了。我们其实不太愿意讨论自己的阴影。我们会“唉,其实我很担心我讲课讲得不好”。我们不太愿意这样表达自己。但是,我们却喜欢去讨论别人的阴影。我们会说我们那个老师他可能是怎样、怎样子的。我们把我们的阴影,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。所以,如果我们想去转化自己的焦虑,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的阴影。当我们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别人身上时,那就是对别人的负面评价。所以我们经常说,你不喜欢的那些个性,你不喜欢的那些特点,其实就是你自己内在的一些特点。你们有没有听过这句话?“凡是你不喜欢的,其实也都是你的部分”,这也是相同的意思。
阴影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自己的部分,它藏在无意识里,如果我们不去面对它的话,就会把这个阴影投射在别人身上。所有我们不喜欢的那些人身上带来的那些特点,都是我们自己的阴影。但我们不去面对自己的阴影的话,我们就会处在分裂的状态中,即我们只认可了我们的人格面具。这样,我们就会避免接触阴影这个部分,也不想去面对它。阴影拥有一种情绪化的本性。什么意思呢?阴影它是有自主性的,它常常发生在我们最薄弱的地方,就是如果我们在某件事情上有某种程度的自卑,或者较为低下的次人格的时候——其实主要就是说当你在某件事情上不擅长的时候,你的阴影就容易跑出来,情绪就容易出现。就像,我觉得自己一定要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讲师,但突然有个学生起来挑战我:“老师,你这讲得不对!”这个时候,我的阴影立马就会冒出来,我就会很情绪化,我可能就会很生气,觉得这个学生不尊重我,他是在挑战我。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,其实这只不过是要做一些学术的探讨,但是,阴影跑出来了,我可能就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。换句话说,就是当我们的人格面具越强烈的时候,当我们越被那个人格面具占据的时候,我们就把自己架在了某个位置上,好像就只能那样做了。只有这样做才是我们能够接受的,要是让我们转换一个方式,我们就没有办法接受了,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别人在挑战我们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很容易情绪爆发。这是我们说的人格面具和阴影,当我们的人格面具越强,其实相应的那个阴影也就变得越强,我们所不能触碰的东西就越多,一旦触碰了那些,情绪上来得就越强烈。去接受阴影,才能让我们更加内外一致地生活,我们就不会被某一个人格面具所占据,不会过于情绪化,过于焦虑,我们整个人才能变得更加灵活和更加丰富。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:「我眼里的我不是我,你眼中的我也不是我,我眼中的你才是我」。当我们能够慢慢地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——这个完整的自己就包括了那些你曾经一度想把它排斥出去的品质,此时,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自由,有更多的自由的选择。